打造三大平台,聚焦国家安全——新技术变革与国家安全联合实验室成立

作者: 时间:2024-04-02 点击数:

近日,由我院作为主要发起方,我国首个“新技术变革与国家安全联合实验室”正式成立,并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举行的同名学术研讨会上举行了揭牌仪式。来自中央统战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共青团中央、中国外文局、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对外经贸大学、北京科技大学、郑州大学等十余个单位的数十位代表参加了会议。

副校长、学院院长林宏宇教授在致辞中提到,他期待在与会专家学者支持下,将实验室打造成国家安全的高端智库、国家安全的有组织科研攻关平台和国际学术人文交流的三大平台,希望今后能够通过多领域、多视角的跨圈层合作,维护中国的文化安全、舆论安全和网络安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港澳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杨鑫认为,新技术革新对国家安全造成深刻影响,尤其ChatGPT等AI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引发的安全挑战愈发凸显,实验室应当深入探索学科交叉与融合,应对日益多元化、复杂化的安全威胁;四川传媒学院校长左旭舟教授、南京大学社会科学处陈冬华教授分别从舆论传播、有组织科研的角度对“新技术变革与国家安全联合实验室”成立的重要性,进行了阐述。

研讨会第一环节,聚焦“新技术变革与国家安全”,郑州大学国家安全研究院执行院长余丽教授以“身联网”技术为例,剖析其对国家安全的双刃剑效应,强调在技术赋能的同时防范潜在的侵蚀风险。

国家杰青、北京科技大学张铮教授说,技术变革依托长期技术积累,自主研发与引进政策的协调统一对于避免关键技术受制于人至关重要。实验室应当整合多方资源,构建扎实的基础研究体系,确保国家安全不受技术突变影响。

清华大学漆海霞教授建议称,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发展对学科研究产生颠覆性影响,实验室须明确自身定位,注重战略统筹与团队协作,聚焦国家生存面临的安全挑战。

华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谢婷婷副教授与光明网理论部蒋正翔博士均关注新技术对舆论安全及意识形态安全的深层次影响,强调在技术进步带来的新生产力形态中,防止信息茧房、圈层分化等问题对国家安全造成的潜在威胁。

《国家安全研究》杂志主编张焱宇教授与《和平与发展》杂志主编王霄巍研究员共同呼吁,联合实验室应立足于技术、制度与风险防控三位一体的研究模式,推动跨校际、跨学科的联合科研,以实际行动捍卫国家安全。

研讨会第二环节聚焦“新技术变革与国际传播”,研讨会上,中国政法大学戚凯教授主持嘉宾讨论环节。中国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国关中心主任丁洁率先阐述观点,她认为在“人工智能+”框架下,智库应当从技术传播、应用场景创新和内容生产三大维度布局国际传播战略。她还强调,在人文交流层面,既要拓展非美西方国家的朋友圈,也要持续对话美西方国家,以新技术为契机深化世界对中国认知。

其间,李巍教授通过分享四川传媒学院校友《逃出大英博物馆》等作品的国际传播影响力,指出新技术变革对国际传播的作用体现在技术应用与文化传播两层面,特别是人工智能技术有望大幅提升影视作品质量和传播效率。

对外经贸大学檀有志教授归纳了新技术变革给国家传播带来的三个方面影响,涉及新媒体时代的信息冗余与碎片化,内容同质化与时空界限模糊,以及舆情风险与国家形象塑造难度增加等问题。

外交学院欧亚教授从国际传播战略高度分析,虽然传播的基本原理、方法与策略未发生根本性变化,但传播工具的革新尤为突出。他特别提到生成式AI对国际传播带来革命性影响,其隐蔽化、个性化和精准化特征可能导致受众对信息的真实感知与理性判断受到挑战,因此在内容生产和传播过程中找准关键节点至关重要。

“读懂中国”新闻部主任史晓今教授表示,展现中国国家形象的作品在海外市场推广时常受制于西方主导的审核标准,而抢占新技术发展的高地,关乎在全球智能传播竞争中的领先地位。然而,不同的技术路径也可能加深中国与西方之间信息不对称,形成信息茧房,加大国际传播难度。环球时报首席记者胡锦洋指出,新技术对媒体影响广泛,当前媒体融合发展过程中,“一队人马、双轨运作”的现象不利于专业化发展,面对新技术变革,唯有走专业化道路才能有效应对。

《外交评论》杂志执行主编陈志瑞教授与《对外传播》杂志执行主编孙墨笛研究员围绕新技术变革的关联性、迭代性和穿透性展开了深入探讨,强调国际传播领域在未来亟需构建覆盖发展、治理、安全等全维度影响力的全新战略。

“新技术变革与国家安全”联合实验室,将由黄日涵、毛维准、戚凯教授等领衔,推进有组织科研工作,形成系列科研产品。


地 址:中国 福建 厦门 集美大道668号 邮编:361021

电 话:0086-592-6162101 E-mail:cir@hqu.edu.cn

版权所有 1996-2019 华侨大学 闽ICP备05005476

闽公网安备 35050302000422号